《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二十二期專題徵稿
近代世界的形成:概念與實踐
詞彙和概念作為分析人類歷史進程的線索,提醒研究者關注語言變遷的樣態與經驗。在德國概念史家柯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1923-2006)的主張與提倡下,史家即從關鍵概念(key concepts)在語境中的變遷,包括生成新意涵,影響人們描寫和解釋所見所聞,甚而在廣泛傳播過程中逐漸成為政治、社會術語,進一步形塑某種特定意識形態,解釋18至19世紀劇烈革命之於歐洲的影響和意義。可以說,由概念變遷揭示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政治、社會史層次,向我們展現了如何從語言織造的線索來推想,從前近代轉型為近代過程中歷史經驗的斷裂和連續,及其相關的時間層次問題。
中國則是在19-20世紀之際經歷相似的政治、社會變遷,也同樣反映在語言層次上。只是,中國的例子還得考慮其與東亞、西方區域內各個國家自近代以來複雜的交織互動。也就是說,近代中國經歷的詞彙和概念變化,並不是在單一語言界限內產生,而是在跨語際互動過程中展開。研究者得追索概念的跨國傳播和流動,如何通過翻譯從客方語言轉入主方語言,在不同語境中形塑人們的認知和行動。這也促成了晚近幾種研究方向——詞彙史、翻譯史、概念/觀念史——相互影響並試圖回答近代歷史裡攸關思想觀念和學術文化變動的各項議題。
本期專題「近代世界的形成:概念與實踐」之構想即發端於上述兩種研究脈絡。關於「近代世界的形成」,歐洲史與中國史研究自是具有相異的實然經驗和史學視野,本刊並不專究一段狹義且明確的時間斷限,更非要操作一個中國史版本的「鞍型期」(saddle period)討論。我們希望,來稿內容是能透過具體的個案研究,集中從「概念」和「實踐」此二線索,從語言變遷所形塑的經驗,以及各種造成歷史變化的具體行動,諸如人群移動、文本流通和翻譯乃至於思想觀念的旅行,探尋世界逐步走向近代的過程。於此,我們期盼來稿除中國近代史論著外,更能有日本、韓國等東亞史以及世界史研究同好加入,讓本期專題能透過不同時空環境的個案討論,豐富我們對於近代史經驗裡多國家和跨語境的認識,並初步凝聚出比較史或全球史視野的研究取徑和可能性。
截稿時間為2024年4月15日。相關聯繫和投稿請至信箱: j.hiea.10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