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玉芳
摘要 |
「迷信」一詞於中國出現的時間甚晚,在1900 年以前,「迷信」的使用次數並不多,所指涉的意義多為信仰神仙鬼怪或宗教。1902年開始,「迷信」的使用次數有了明顯的增加,內具的意涵也更豐富,除了用以指涉信仰神仙鬼怪或宗教之外,亦用以泛指未經考察,盲目的信仰崇拜。將1830 至1930 年間的「迷信」使用次數進行統計,出現兩個高峰,一為1902 至1905 年之間,另一則為1915 年至1921 年。以儒家為中心價值的傳統中國社會,本身便具有取代宗教的功能,連帶使得與宗教相關的「迷信」一詞也甚少出現。十九世紀後,西方挾帶強大的軍事及經濟條件叩關,中國不得不開始一連串接收西方科技及制度的過程,科學概念也在此時傳入。而「宗教」在此時,便因其與「科學」對立的原因,隨之被提起,「迷信」一詞也跟著流行,而大量使用。然而,隨著新文化運動前後意識形態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轉變為「擁護科學與民主」的過程,使得儒家從原本與「迷信」對揚的地位變成「迷信」所指涉的對象,足以見得中國知識分子對於儒家思想有了截然不同的觀念,而從「迷信」詞條的考察,恰巧得以具體地窺得新文化運動前後意識形態的轉變。
關鍵詞 |
迷信、科學、宗教、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