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建華著,張暉譯
摘要 |
在二十世紀中國流行的關鍵詞中,最具影響的大約非「革命」莫屬。由此詞所構成的政治意識形態,其最初形成須追溯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通過漢語「革命」、英語“revolution” 和日語「かくめい」之間翻譯、傳播、衝突和融合的複雜過程。古代儒家經典中「湯武革命」的話語在後來頻繁發生的政變和改朝換代的歷史中,成為新皇朝建立的合法根據,但其叛亂與暴力的性質構成儒家倫理的內在矛盾。因此「革命」既是禁忌也是圖騰。十九世紀以來世界革命風起雲湧,在中國要求改革的聲浪中,「革命」被召喚到歷史前臺。本文以王韜、孫中山與梁啟超為例,具體分析他們在跨語言、跨文化語境中使用「革命」的不同情況。在英語、日語的翻譯和流通中,「革命」意義變得寬廣而複雜微妙起來,既指政治上的劇烈變革,也指社會各行各業及日常生活的變化。一方面由於進步史觀的加盟,政治暴力被合法化,另一方面給人們帶來美好未來的許諾,遂使「革命」意識形態站穩了腳跟。
關鍵詞 |
革命、revolution、かくめい、王韜、孫中山、梁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