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青山大介
摘要 |
此文探析戰國時代「明主」觀念之特質及其與「聖人」觀念之關係。由於「明主」的原義淵源於月光通過窗戶照亮屋內的樣子,其涵義以「視覺」為主要象徵。因此,它係指能夠明察同一時空間裡的事物,辨明善惡的能力。戰國早期的文獻中「聖人」和「明主」都意指「聖」、「明」兼備的理想君主,而在《商君書》的論述中,將理想君主分成「聖人」(立法)和「明主」(緣法)兩部分。《管子》和《韓非子》的論述中則將此兩詞個別呈現為「明主=使役者=君主=上位」跟「聖人=被使役者=臣子=下位」的職責分擔關係,而在其格局中「明主」係國君,並且他有能力善用比自己優秀的「聖人」這樣的人材而稱霸。到了戰國晚期的思想中,君主已不需要他本人身為「聖人」而直接治國;他可以將治理國家的職責交於稱得上是「聖人」程度的臣下。如此,戰國時期國家一方面維持既存的身分秩序且能夠避免「禪讓」或「篡奪」所引起的社會混亂,一方面在政治的實務方面能夠活用「聖人」的能力且加強競爭力。
關鍵詞 |
明主、聖人、《商君書》、《管子‧形勢解》、《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