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蔡祝青
摘要 |
本文擬透過近代英華/華英辭典的編纂與流通來描繪學科新名詞朝向標準化、規範化的大致走向,並在此基礎上探索“literature” 詞條的現代化進程。約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因上海等租界興起的學習英語熱,使得英華/華英辭典的編纂已從傳教士慢慢轉由知識分子主導的趨勢。藉由三類重要英華辭書的考察(編譯者分別為傳教士、日本知識分子及中國知識分子),我們可看到十九世紀以來馬禮遜(R.Morrison)、羅存德(W. Lobscheid)等傳教士的影響。至1908 年由顏惠慶主編,轉譯自英國納韜耳善本(Nuttall’s Standard Dictionaryof the English Language) 的《英華大辭典》(An English-ChineseStandard Dictionary),則使英華辭書的編譯提升至專業辭典編纂家的視野。這本匯集英、美、日、中等辭書與教科書的群書總匯,堪稱清末民初最重要的「標準辭典」,不僅為中西「文學」觀念搭起了可匯通之橋樑,也使「文學」等學科新名詞朝向以西學「標準」進行解釋的根本依據。
關鍵詞 |
新名詞、文學、馬禮遜、羅存德、納韜耳、顏惠慶、英華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