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風
摘要 |
晚清時期進入革命陣營的章太炎(1869-1936),經常分梳他所持的並非「革命」,而是「光復」的理念,其理由與其說是政治的,不如說是文化的。作為一位大學者,他投入巨大的精力從事「講學」,也是這個觀念的延伸,在於恢復「衣冠文物」,維繫「歷史民族」的文化命脈。章太炎的學術體系非常龐大,而漢語言文字是他的首要關注。在他看來,語言文字反映的是文化的盛衰。千年以來,漢語言文字都在衰落之中,而當下又面臨著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問題。作為解決方案,他致力於方言的考察,並與死文字相對照,希望以此增加文字量。同時基於歷史的理由,提出獨特的漢語通用語的方案。這是為了完滿解決「文言合一」與「統一民言」的現實課題。同時,章太炎試圖為漢語言文字系統提供完整的理論,以維護其地位。這方面的工作集中在對「假借」和「轉注」的探討,十年之間不斷修改自己的看法,終於得出完美的解釋。在此基礎上,他寫作《文始》,為全體漢字建立體系。章太炎的「文學」觀是他的語言文字之學的延伸,本質上是基於漢字的特點,討論如何正確地運字成文的問題。而當時漢語拼音化的思潮,尤其是採用世界語的主張,都在於取消漢字,這是他的觀念死敵。基於「不齊而齊」的文化觀,他為漢字進行不遺餘力的辯護,認為「萬國新語」這種「齊其不齊」的思路正是文明霸權的產物。民族所可以立基的理由,來自於「言文歷史」的認同,他所有的關懷和工作都是服務於此。
關鍵詞 |
章太炎、語言文字、小學、《新方言》、假借、轉注、《文始》、《齊物論釋》、萬國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