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連玲玲、葉韋君
摘要 |
本文梳理社會調查文類於晚清報刊出現的歷史,探討「調查」如何作為「新文類」出現於留日學生的同人刊物上,為興利除弊,追求準確、實用性的工具。此文類的出現,不僅表述為一種新的知識形式、溝通方式、也是社會行動,包括訂定規範、組織調查會、設置專欄,以實證、表列、數字的文本型態,廣邀民眾參與、發布。 《浙江潮》、《江蘇》、《雲南》等三份刊物發行於1903-1907年,是較早發布調查公約,並具有規模的期刊。作為調查報導的濫觴,它們為調查建立較明確的定義,卻屢在實際收稿與編輯時遭遇困難,表現在專欄界定上的游移不定,與新聞、訪函、雜文的區別模糊,也正是在此摸索過程,研究者可見「新文類」碰撞、試錯的具體社會實踐。 本文借助數位研究工具,運用共現詞網絡的機器分群,協助找出調查報導主題,並輔以人工詞彙分類,解讀文本類型內涵。此外,我們透過分詞技術,找出日語借詞(新詞),進一步解讀新詞在新文類上的應用情形。在單篇文章平均超過三成的使用基礎上,我們可推論,新詞在新文類的製作過程中,功不可沒。此外,我們在新養分內找到舊資源,包括表列、繪圖及敘事方式,都有傳統地方志的痕跡,由此,新舊嫁接的調查文類才得以成形,並逐漸為人所接受、流傳。
關鍵詞 |
社會調查、留日學生、數位人文、共現詞網絡、文本探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