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承淑
摘要 |
1920 年7 月6 日至10 月15 日,29 歲的佐藤春夫(1892-1964)來臺展開人生首度遠行,並進入長達三個月的深度探訪。旅途行遍中臺灣山地與中南部主要城市之外,亦曾於7 月20 日至8 月5 日之間跨海前往福建,遊蹤及於廈門、鼓浪嶼、集美、漳州等地。這趟臺閩旅途中,佐藤春夫幾乎在他所到之處都留下了文學的鴻爪。42 篇旅遊紀行與小說創作在他訪臺後的翌年(1921)持續問世19 年,直到昭和十四年(1939)。從旅遊的緣由與年紀,到相關書寫的出版期間、頻率、數量,都深刻反映出臺閩之旅在佐藤文學生命中格外不尋常的意義。本文的研究焦點在於探索佐藤春夫臺閩書寫背後的導覽者與作家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透過作品與作品中的譯者生平,考察兩者之間的作用關係。亦即,藉由佐藤春夫的臺閩紀行比較佐藤行走臺閩兩地之際,為他導覽的譯者及其譯事活動對於作家的文化探索與文學書寫產生的多面向影響。其中,包含譯者的個別背景與特徵及其導覽內容、視角、態度、方式,乃至佐藤春夫自身的感受及其接受情況等。具體而言,本文將從佐藤春夫臺閩書寫的生產過程中,針對臺閩兩地不同譯者的行事活動與個人特質,探索譯者如何導引作家的目光投向其旅程,並對其旅遊地與當地人產生特定的敘事角度與內涵等作用因素。尤其,透過佐藤春夫如攝影機般的敘事筆法,對於臺閩兩地三位譯者及其行事風格的書寫,藉由對照比較其中擔任規劃者、導覽者、隨行者角色的譯者與作家之間的交互作用。本文將以作品與史料為證,並以譯者與他者之間的互動與相倚為線索,探究他者如何透過譯者對於異國進行理解與接納,進而形成其自身的闡釋與言述;而譯者又如何透過他者的反饋與書寫,形塑其自身的形象與意義。
關鍵詞 |
殖民地之旅、南方紀行、森丑之助、許文葵、鄭(享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