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瑋芬
摘要 |
「文明」是漢語古典文獻便已出現的語彙, 意指「『文』之『明』」,即文教昌明、發達,隱喻著對三代的嚮慕。來到十九世紀中葉以降,「文明」成為西文“civilization” 的譯語,此後則複合了後者帶有進化論意義的意涵,意指一種臻於發達的,已經確立的社會秩序或生活方式,並與“savagery”(未開化),“barbarism”(野蠻)形成對比。「文明」與“civilization” 之對譯關係的成立,恰好是西方帝國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列強常以“civilization” 來描述自己所達到的物質水平,並將之擴為具備普遍性的衡量基準,來認識和檢視世界其他國家。明治維新之短短十數年間所達成的現代化樣態,一般以「文明開化」來描述之。這個現代化體驗的過程不僅迅速得令人稱奇,也很可能是世界史上絕無僅有的珍奇體驗─因為在推動此一文明開化的力量之中,除了源自於日本人自身,外國人的力量也佔了極重要的地位。換言之,此文明開化的推手至少包括了啟蒙知識分子、旅外使節及留學生、以及由政府或民間由國外所聘僱的大批技術專家及教育者(日語以「御雇外國人」稱之)。他們特別留心於西方“civilization” 概念所含括的事項及實質內涵,並試圖譯介到日本。本文透過幕末明治期的漢字辭典及雙語辭典、福澤諭吉的著作,以及岩倉具視使節團的文字和圖像紀錄,來探討他們如何表述西方“civilization” 所象徵的各種面向、歸納「文明」概念所應含括的事項,並從中描摹出日本近代化願景。
關鍵詞 |
文明、文化、明治日本、現代性、文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