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三ツ井崇著,李欣潔譯
摘要 |
本文試圖從漢字/漢文與朝鮮文字/朝鮮語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轉變的視角,來掌握理解朝鮮從十九世紀後半期至二十世紀(開化期)之間有關言語意識的諸種面貌。隨著《日朝修好條規》的締結而來的開放門戶,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乃至於日本的兼併,這可以說是朝鮮無論對內對外都被迫要改變的時期,而在這個時期,漢字/漢文的面目與位置也在國家的層次上起了變化。在與清朝的宗屬關係變得搖擺不定的情形下,朝向朝鮮文字的專用邁進的趨勢在國家的次元被重新評估,漢字/漢文的威信則因此被弱化了。在甲午改革(1894)當中有關〈公文式〉的規定是以與中國的宗屬關係的廢止為背景的,之後,以被稱為「國漢文」的文體的定型為基礎,漢字作為近代化知識的導入媒介,以此新的價值被重新認識。然而,一如以往,希冀漢字/漢文可以復權的朝鮮知識分子也如同過去一般激烈抵抗。像這樣充滿對立與糾葛的面貌從殖民地時期一直延續到解放以後。
關鍵詞 |
近代化、語言/文字國族主義、漢字、漢文、朝鮮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