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姜鎔勳
摘要 |
韓語「通俗」具有雙重內涵,這跟英語“popluar” 及“common”類似。「通俗」有時意味共通(common),有時意味低級(vulgar)。本文除探索「通俗」概念的歷史脈絡及共同性/低俗性的界線外,也全面分析日常使用的「通俗」一詞的用例,及其在文學方面使用的情況,試圖描述「通俗」概念的語義演變。1900 年代左右在韓國媒體出現的「通俗」一詞偶爾使用在教育及語言語境中。到1910 年以後,即韓國成為殖民地之後,「通俗」一詞更頻繁地出現在殖民地朝鮮的媒體上。這時,「通俗」跟「演講」緊密結合,表示了聽演講的聽眾類型。此外,「通俗」意味著具有更多人使用的語言或可接近更多人的語言之意。總之,近代初期「通俗」概念蘊涵著讓人民能使用特定階層擁有過的知識及語言之意。在這時期,除了「通俗演講」以外,也頻繁使用了「通俗小說」、「通俗文學」等。直到1920 年代中期,人們認為「通俗文學」與「大眾文學」具有相同的意思。這裡的「通俗」概念表示,大眾的不完美趣味(taste)。到1930 年代後期,隨著新聞業興盛,人們更活躍地討論「通俗性」的基礎。結果,「通俗」被界定為跟大眾具有的常識有關的概念。解放以後,在日常生活方面,「通俗」主要意味著低級。解放前「通俗」的內涵在解放後轉移到「大眾」面向。這一時期的重要任務就是集結多數人的力量重組社會勢力。因此解放後「大眾」概念比「通俗」更頻繁地被使用,這是因為「大眾」概念可以更緊密地搭配「國民」或「人民」,相比之下「通俗」主要搭配「教育/演講」或「小說/文學」。南北韓分裂後,即1950 年,由於純粹文學與大眾文學對立起來,而開啟了重新討論「通俗」的契機。可是,當時的批評家只認為「通俗小說」就是當代的低級小說。他們的說法導致了在文學話語場域中理解「通俗」概念的狹小化。
關鍵詞 |
通俗、共同性、常識、低級、純粹文學、大眾文學、概念、解放、人民、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