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璿璋
摘要 |
「四大奇書」作為中國古典小說形式與美學的高峰典範,當代研究者多有共識,並認為來源出自李漁的一篇序文。然而浦安迪(Andrew Henry Plaks)曾言:「我不清楚是清朝或民國時代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名詞成了學術名論中的一個固定類別。」本文認為「四大奇書」在近現代學術專著中成為固定類別,正是學科教育、啟蒙運動、新民思想、文學批評等多方思想運動的形構成果,試圖在近現代複雜情境中將「四大奇書」的概念問題化,審視背後的多重歷史脈絡。本文並非意在挑戰「四大奇書」書寫技巧與思想的「經典性」,而欲探究其作為文學史概念被接受的有機過程。本文首先說明清初「四大奇書」的流行說法,實與書坊營銷策略相關,也顯示「四大奇書」在被學科化或常識化以前,指涉對象實具不穩定性。其次透過中國早期文學史對於「四大奇書」的陳述,指出其知識來源可推至日本漢學家的文學史著作,並說明「奇書」內涵在森槐南、鹽谷溫等人的論述下,「奇」的價值從「裨益風教」轉移為小說技巧與美學的討論,有別於傳統說部的內涵。最後,本文認為「四大奇書」概念在東亞知識環流中不斷被再製,進而作為「新的知識」在學術與教育體制下生產,形構出一般閱眾對於「四大奇書」的常識性理解。
關鍵詞 |
四大奇書、經典、文學史、小說界、森槐南